宝鸡中北职业学院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落地实施,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教书育人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按照“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落实在教学,成效在学生”的总体思路,深入挖掘、梳理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核心职责,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三全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建设原则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的协同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坚持与区域和学院特色相融合
结合学院服务面向和育人特色,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学院精神的重要内涵,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深度提炼各类课程的思政“基因”,凸显地域、学院、专业、课程特色,教育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区域和社会发展状况,不断增强专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自觉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建设。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干,以通识课程为延伸,以专业课程为补充,构建全方位大思政教育体系,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融通,既发挥思政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又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加强学院思政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形成多学科优质师资协同育人良好局面,促进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
(二)具体目标:各类课程要充分结合各自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特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诸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创业、西府地方文化等丰富广泛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合于课程教育内容,作为课程讲授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考评、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将其纳入课程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梳理整合资源,开发一批具有我院特点的“课程思政”系列课程;打造专业“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在全院示范推广;培养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学名师和团队;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督导考评体系。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
全面落实《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及《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文件精神,以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统编教材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体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严格按照1:35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积极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推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育学生理论骨干和理论社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式,优化课程考核方式与题型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
(二)整合通识类课程资源,打造开发一批成体系、有深度的“课程思政”系列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要坚持在育人导向、价值引领方面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主动与德育教育相融合,主动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充分整合校内外通识类师资资源、课程资源,以各二级学院为主力,打造开发一批既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又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新时代高职学生需求的通识系列课程。三年内实现增加“课程思政”系列课程10门左右,不断增加学生的政治认同,加强文化自信,丰富和完善我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专业课育人模式
各专业要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让“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浸润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纠正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培训,忽视育人导向、价值引领的现象。充分挖掘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在知识学习、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受到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浸润与熏陶。各专业要为“课程思政”建设制定“任务书”,绘制“线路图”,明确“时间表”,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修订、教材内容完善、教案撰写、课堂教学传授、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将教书育人的内涵建设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让所有专业课程都能突出育人价值。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任课教师要深化全员育人意识,在专业发展上提升有效育人能力。要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
学院相关部门要采取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全员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多种措施,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和落实“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各二级学院要采取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专业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严格落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有关要求,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特聘教师,有计划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出研修、考察、访学、挂职和到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执教能力。
五、建设步骤
(一)宣传动员:2022年3月
学院在认真学习有关“课程思政”文件基础上,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步骤和要求,各二级学院发动全院广大教师员工组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和部署全院“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理清课程思政的总体思路。
(二)开展试点:2022年5月— 2022年12月
各二级学院牵头负责按专业遴选1门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作为“课程思政”的试点课程,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改革措施,定期召开试点课程改革研讨会,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教学,着力探究和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各二级学院进行公开课展示。教务处根据评选择优推荐参加学院的“课程思政”教学说课活动。
(三)全面推广覆盖:2023年3月—2023年11月
全院5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含非思政课程的公共课教师)要进行至少1门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主要采取以赛促建的方式进行推进。
具体步骤为:
2023年3月—2023年4月:各二级学院遴选出参与推广的教师和课程,制定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报教务处备存。
2023年5月—2023年9月:各二级学院组织对推广课程采取课堂听课、教学探讨、总结交流等形式,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推广课程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每个二级学院按专业遴选2门改革思路清晰、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课程报送教务处。
2023年10月—2023年11月:开展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赛课活动。以说课和课堂听课为主要赛课形式,成立赛课评价小组,对二级学院推荐的课程进行全覆盖、全过程听课,以课堂效果和听课评议结果为课堂听课赛课结果,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学院“课程思政”说课教学竞赛活动。
(四)成果凝练:2023年12月
试点课程建设期满需形成以下成果:形成对同类课程具有借鉴作用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修订课程标准;1篇及以上教学改革论文;1个及以上教学视频(紧扣“课程思政”主题,微课视频或课堂授课视频);3个及以上教学案例。
在此基础上,总结凝练出具有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建设成果,将“课程思政”参与范围进一步扩展,全院所有专业课教师要进行改革实践,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践行自觉,全院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常态。
六、建设保障
(一)强化统筹协调
各二级学院要按照学院的总体安排,强化统筹协调,定期研究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点研究制定挖掘用好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负责具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试点和推广工作,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学院教务处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推进工作的指导,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加大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的督导力度,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二)强化二级管理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二级学院,是各二级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各二级学院应明确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并上升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真正确保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举措落到实处。
(二)强化经费支持
学院要划拨专项经费,通过课程立项的形式提供资助,建设期满达到要求者按照院级立项课程配套建设经费1000元予以支持。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工作考核
学院将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二级学院年度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教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考核内容。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效果,将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参考依据之一。学院将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及时宣传表彰先进,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全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序推进。